head_2022danganri.jpg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2022-06-09  |          【 】【打印】【關閉

  近一個世紀以來,大批中國學子胸懷變革社會、富強國家的理想,在困境之中仍然不忘科學救國之初心,負笈遠航學習先進科學,尋求民族復興之路。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李薰先生在內的多位海外學者為踐行科學報國的理念,毅然放棄安逸的生活和優渥的工作,滿懷愛國熱情,經歷坎坷和挫折回歸祖國,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教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薰先生于1937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謝菲爾德大學,1940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獲得冶金科學博士學位。他在研究中發現鋼中氫導致發裂并找出了鋼中除氫的規律,通過多篇論文全面闡述了合金結構鋼中裂紋的發生機制,提出了解決措施和有關擴散除氫溫度范圍等工藝參數,被公認為是該研究領域的創始人。 

李薰博士畢業照及冶金科學博士學位證書

  在英留學期間,李薰先生始終心系祖國,他加入了“中國留英同學會”并擔任謝菲爾德分會主席,積極組織、聯系、參加各種活動,探討、提高對祖國形勢變化的認識,在鼓勵、動員留學人才學成歸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包括張沛霖、方柄、張作梅、莊育智、柯俊在內的多位科學家都受李薰先生的感召而歸國。 

1950-51留英同學會名冊(謝菲爾德分會主席為李薰、秘書為方柄,米德蘭分會主席為柯俊)

1941年英國劍橋中國留英同學會合影(三排左一)

19434月英國伯明翰中國留英同學會合影(四排右二)

 

19437月英國牛津中國留英同學會合影(三排右二)

  新中國成立不久,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信邀請李薰先生回國創建冶金研究所,面對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多位領導升職加薪的挽留,加入英籍的許諾,李薰明確地回答:“我永遠是中國人。” 

  

1950年郭沫若致李薰的邀請函

1951年李薰與張沛霖、方柄、張作梅等歸國前合影(前排左二)

  為更有利于服務新中國鋼鐵建設,李薰先生選定在東北工業中心城市沈陽創建金屬所,他還先后邀請自歐美回歸的葛庭燧、何怡貞、師昌緒、郭可信等學者來所工作,大力支持他們充分施展才華,各自開拓學術領域,做出貢獻。 

1951年金屬研究所在北京籌建時全體合影(后排中)

1953年周恩來總理簽署頒發任命書

  李薰先生主持金屬所工作三十年,始終堅持科學研究主要面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主戰場,同時重視基礎理論研究。作為全國長期科學規劃冶金科技技術方面的召集人,規劃出我國冶金事業發展藍圖。李薰先生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金屬所逐步形成了崇尚三嚴(嚴肅、嚴密、嚴格)精神的優良學風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冶金學》手稿

  在主持金屬所工作之余,李薰先生還積極參加中央、地方各類政務活動,建言獻策,承擔了很多社會工作。他多次當選全國各級人大代表,曾任中共遼寧省委委員、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1953年沈陽市沈河區人大代表當選證書 

1954年沈陽市人大代表當選證書

1955年沈陽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當選通知書

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1993年起學部委員改稱為院士)

1958年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當選通知書

  19611220日,李薰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愿書》中寫到:“十年來,在黨的培養和教育下,我認清了共產主義是人類最美麗最偉大的理想,我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因為我認清了黨的事業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事業,為這樣的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是人生莫大的光榮,也是追求真理的人應有的歸宿。” 

李薰《入黨志愿書》

金屬所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大會報導

1962年參加全國二屆人大第三次會議

1975年參加全國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

李薰為葛庭燧、師昌緒撰寫的入黨介紹信手稿

李薰參加歷屆人大會議提交的部分提案辦理情況原稿

2009年感動沈陽60周年勞動功勛獎章 

  歷經百年歲月,以李薰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不平凡的工作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作為國之重器,民族脊梁,作為新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們自強不息、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和豐功偉績不但永遠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褪色,而只會在后世的弘揚與傳承中更加地光彩奪目。 

版權所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遼ICP備05005387號